你可能學的是假的時尚設計
幾週前一個時尚群裡赫然跳出個感嘆:『海歸不吃香了嗎?』當然!傳統時尚教育已經成為一門很有錢賺的生意,甚至比做衣服賣衣服更賺錢。假如這條傳送帶輸出的出國產品批量化了,那麼海龜還能夠成為六星級的米其林大餐嗎?
2000年的紐約,懷著即將畢業的誠惶誠恐,作為國際學生在Donna Karan Int'l的Black Cashmere針織部實習,碰到了曾經在聖馬丁教針織的Nikos Efstathiou。那個經典問答是這樣的,我:『你覺得去聖馬丁上個研究生怎麼樣?』Nikos:『其實,時尚不需要碩士學位,研究生是給沒準備好出社會的人用的』。這個經典對答故事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在講給自己的學生聽。他也很好的解釋了『海龜不吃香』的現象。對於沒有準備好出社會的人來說,花錢買來的那幾年海外經驗並不能為如何應對歸國後的職場生涯做好準備。
前幾天因為華為的事,有人在網上發表觀點如下:以中國的絕對人口數量來看,中國尖端科技人才的數量必然超過全球數量的總和。OK,以這個邏輯來看時尚設計留學人口數量也同樣可以解釋為什麼海歸不吃香了。以十四億人口總量的top 1%來看這部分高端人口就是一百四十萬,按每戶一個適齡兒童計算是七十萬。按照每年出國應屆生為10%來計算是7萬,每年10%的人學習時尚設計來計算,為7000人,這還不包括廣大中產的子女。以我國全部有自主研發能力的國產時尚集團總數量來計算估計也不到1000家,那麼這些人才該如何消化?當事務不再稀有,也就不值錢了。所以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投身於傳統時尚教育絕對不可能是潛力股了。一個已經是12歲孩子家長的學生告訴我,未來中產偏上經濟實力的家庭,送孩子出國留學是必要條件。
2018年春天的時候,一群在義烏的年輕海外設計師請我去演講,她們獲得了一份報告,據說中國時尚企業有近六萬的人才缺口,她們想要知道怎麼可以找到這個缺口並得到工作機會。所以海歸不僅要面對低成本的本土畢業生的競爭,還要面對年輕,思維開放和吃苦耐勞的海外設計師的競爭。相較敢於承受生存壓力,肯於紆尊降貴的西方移民設計師來說,海龜設計師的地位是非常尷尬的。而越來越多的西方技術移民已經在努力通過漢語水平考試,以期進一步獲得與在地工作夥伴的有效溝通的方法。
當然最後也最主要的是,跟海歸接受的教育最接近的西方時尚產業體系與國內的經營運作環境完全是脫節的。而中國的企業管理,市場運作,媒體推廣和消費文化在西方傳統教育裡也幾乎毫無涉獵。
時尚產業的真實樣貌
真實的時尚產業並不生存在於朋友圈,公眾號或者大V博主的文章以及帶貨網紅的小店裡。一手的國際買辦看的是業績報表,加工出口企業的CEO看的是股票期貨和全球經濟的晴雨表,國內百強看的是天氣預報、供銷成本和渠道變化,平台關心的是在線產品的多樣性和每月新產品的上架數據,當然現在又加入了貌似有大把資金無處安放正在捕獵的資本勢力。沒有以上這一大堆人攅出來的貨,縱使米蓋勒再有通天之術玩Cults,也不能做出一件Gucci產品來養活我們每天刷圈看到的那些所謂BoF。
21世紀的今天,我們必須承認的基本事實如下:
1.時尚專業畢業生不一定是專業人士。在時尚產業已經高度集中工業化的今天,大型企業的生產經營模式已經與未來接軌,人工智能已經可以替代50%以上的中層管理人員,參與80%的自動化製造過程,對於ERP,SAAS一竅不通的時尚設計及管理專業畢業生,要想一出校門就有工作是完全不可能的,妄想有一個理想的Pay Check就更是做夢了。(即使在美國這樣的消費為導向的資本主義『窮國』,也不過是給你兩週一發或者一月一發的支票,而偉大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甚至還要至少45天後才會發上個月的工資)。當然大多數童鞋也不會對這類工作感興趣,很多人也覺得那不是Fashion,只不過是Supply Chain。不過可以肯定的告訴你,一旦你掌握了這方面的技術,未來成為不失業甚至很吃香的海歸的機率是90%。當然你要先找到一個設立與此類技能接軌的專業的學校。。。斜槓們反而生存得比專業的更好一點。截止到2018年,上海擁有至少200名以上的外籍自由職業者「顧問」,而50%這些「顧問」不過就是打打零工,接點海外小批量訂單。他們完全不能介入到精準集成化的大型中國時尚集團。而非時尚專業的NGO中方經理,卻對這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更加熟悉。
2.快時尚不是唯一「不可持續」的時尚產品。你可以盡情地怪罪國際快時尚大企業,然而你又是否想過絕對總量佔世界人口數量1/5的國內市場,巨型到中型的國產時尚企業存在著多少不能轉化的滯銷產品?而你的產品總量又能在這樣的環境裡銷售多少,才能保持設計工作的可持續性?(當然,你不要希冀馬叔們跟你分享他們寶貴的大數據,講真他們也不想清楚到底什麼才是赤果果的現實,上市公司需要的只是一個數字對股東做年終總結)。
時尚工業是繼石油工業之後第二大水污染工業:20%的水污染來自於紡紗和染織,做一件T恤衫需要用的棉花需要消耗700加侖的水,90%以上的棉花都是轉基因產品,全球18%的農藥和25%的殺蟲劑使用歸咎於纖維製造業。當然這些公式不是只計算快時尚,Gucci也做Tshirt,賣得再貴也一樣需要700加侖的水,而且不是每個人都穿得起。聖馬丁教給學霸們的面料改造,連製造一件Gucci RTW線的Tshirt的速度都趕不上。就更不要提Mo & Co,JNBY,馬斯菲爾啥的了。截止到2018年,美國牛仔品牌Levi's開始重視花鏡污染問題了,其根本原因是他們看到了在不贏的未來時尚產業可能要「缺水」了。。。
3.夢想中的價值並不存在於現實的市場裡。票圈的大V每天展示給你的奢侈品中,賣得最好的是香水、口紅和包包,除了偶爾被炒得很高的平價合作版,幾乎看不到幾個人穿著小香或者Dior的高定套裝出現在上海的小資咖啡館。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在二手店看到一些Dior的RTW(成衣)。估計除了那些互捧的炒作,明星們自己也並不懂那個標價幾百萬的為自己量身製作的高定到底哪裡好。於是有我大天朝的Enterpreneur自信滿滿地發微博說:『我家對面的那個XXX法國大牌加工廠,跟我家的某某成品一個質量,薄利多銷是可能的,奢侈品就是暴利。』嗯,然後他的企業就快倒閉了。最要命的是現在還加入了共享租衣的模式,也不知道平台是從哪裡腰斬買斷地搞了一堆斷碼、滯銷或者走秀款,然後還找了個大倉庫給客戶某種神秘高級感的租衣體驗。曾經在大牌工作過的朋友還會在票圈曬一下收到的員工內買的邀請吆喝代購,但時尚編輯和造型師幫你搞的時尚大片往往不是脖子涼颼颼就是腳上的鞋已經過季了,再不然就是把大片拍成了未來版的『Vintage』風格,嗯,未來已來。當幾乎所有時尚產業的利潤都集中在全球20家公司裡的時候,勤勞勇敢的獨立時裝設計師,飾品設計師,包包設計師,鞋履設計師和造型師們,還在群裡尋找無償出借的搭配產品抱團取暖。講真經歷了30年的發展,中國的大中型時尚企業還不能一條龍地生產箱包鞋帽,飾品服裝和化妝品一條龍的時尚品牌。
4.時尚設計師最不喜歡的人工智能早已在這個產業裡默默地『與你同行』。AI不但在算法上幫助了時尚產品的系統化、工業化管理,實現了生產自動化與設計開發自動化的無縫銜接,AI也實現了CTM的訂製服務成本的降低,AI同時還通過大數據的分析提供更精準的的整合營銷方案,幫助品牌更好地制定廣告行銷策略並與消費者有效溝通,催成銷售業績的提升。李開復說未來凡是帶『師』字的工作都將被AI取代,從事這類工作的人們都將失業。那麼為甚麼AI還沒有取代時尚設計師呢?因爲基本上現在也沒有太多的職業設計師還擁有一份固定的創意工作。李開復在最近的演講中修正了他的這個說法。
未來時尚設計師生存必要技能
1.高級成衣的各種技術
未來人工智能消滅一批低端技術及設計工作機會的同時,也創造了客製化高級成衣訂製技術人才的需求和具有高品味時尚眼光設計師的需求。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AI無法替代人類完成高端技術創意類工作。只有熟悉高級成衣製作技巧和精細手工製造方式的設計師才擁有足夠的創造力。只會畫圖並依賴於版師及樣衣工人做開發的設計師,將先於他們領導的工人失去固定及合約工作。
2.操控軟件和編輯程序的技術
人工智能通過數據可以預測客戶需求為主線的流行趨勢,設計出根據需求組裝的時尚產品,並實現無人化管理的研發製作和銷售一體化流程。但人工智能有效工作的四個前提是:a.持續能源-提供工作所需要的電力(可以是太陽能,風能或者潮汐能以及其他綠色再生能源和少量傳統能源)b.數據提取-人工智能運算用於創造的素材仍然需要人類提供(品味和篩選是人類的天賦,這就解釋了馬bb那個「魯班」AI擼的8000張圖為甚麼那麼的土)c.系統健康-一鍵歸零在數字時代就是世界末日,目前AI還不能實現自我修復。d.存儲空間-需求越大,運算數據越快,數據越多,需要的空間越大,成本就越高,我們已經處在量子運算時代。軟件語言只是除外語之外我們需要掌握的另一種共同語言。感謝喬幫主升級了一指禪。
這些軟件包括:Office,Adobe,Lectra,Gerber,以及他們對標的國產替代產品,各種SAAS應用程序,以及相關專業程序例如:電腦提花,電腦針織,3D打印,機關切割等等,獨立設計師最好還要懂一點網站及網頁設計,簡單的SEO和SEM。
3.分析數據的能力
你大可以借助各大平台網站的調用數據,但是他們都不會自帶免費的系統分析,深度解析的費用都已經轉化為SAAS產品服務而且需要購買。拿到數據後,通過數字表象所反映的問題也必須要深入到零售終端,與一線實際操作人員進行實際溝通和分析轉化來指導決策。決定未來的一定是人,而可以做決定的人需要有大量的經驗累積和創新的解決能力。
4.溝通寫作的能力
人工智能可以進行自由藝術創作,可以彈鋼琴也可以畫油畫,但是人工智能不能進行具象化的言語溝通,人類的互動方式,交互感受是需要情感基石的,我們可以把我們的情感賦予AI,但AI目前不具有與人類相似的腦神經產生情感,因此寫作一篇評論並具有現實的批判分析能力的只有人類。作為品牌的主理人自己品牌的精神,如何與客戶溝通,仍然需要人類來完成;作為媒體和從業評論者,AI不能主觀評論一個創作,一個系列或者一個事件。當然AI很有可能比文摘者完成更好的摘抄類工作。
5.材料研發的知識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傳統時尚產業造成的工業污染可能讓我們面臨無水可用的危機,那麼新材料的研發就是必然的解決之道。3D並不是唯一的技術,還有再生材料。引領了兩次技術革命的傳統紡織工業必將被淘汰。再生材料的可量化性和降低再生製造成本是未來的兩大主要課題。由於民用時尚產品總數量的過剩和Upcycling的流行,以及二手估衣,古著和其他共享模式的並行,民用紡織類產品的需求必將進入萎縮期,而應用型可穿戴材料的研發將會走向功能性,感應性和專業性發展。未來這些產品的外觀創意和技術結構的一體化是唯一可以發揮創意的地方,只要稍微觀察一下目前運動時尚產品的生態就很好理解了。順便說一下,之前提到的20家企業中Nike位列第二,Adidas位列第九。
6.跨界合作創意的能力
對於時尚營銷來說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省錢之法,而對於設計師來說,則是競爭威脅,很多藝術家,甚至知名藝人已經涉獵時尚設計並自帶渠道。如果設計師不能博學多才,也很難找到心儀的高質量合作者,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在這個創意高度被重視的時代,商業行為會涉及大量版權問題,跨界合作可以有效降低前期的成本投入。理念的契合度和專業所涉獵範圍的理解度是共同創作的基礎。時尚設計絕對不是文科生這麼簡單。2006年開始McQueen把數字媒體帶入了時尚秀場,Hussien Chalayan開始了先鋒性的概念設計,2016年開始Iris Van Herpen開始了3D打印系列的可穿戴型演進,而奢侈品牌Gucci也致力於藝術復興,2018年日本原宿系高橋盾和宮下裕貴繼續探索災難後的人類生存方式。藝術,建築,音樂,影像,數字媒體和科技的應用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的達到高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