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換生存空間的時候我們會經歷不存在空間的習斷層
The loophole of life when living in foreign countries
講幾個小故事|Some Stories
No.1
住在法租界七八年,第一次看到歐洲青年提了個拉桿箱大半夜在十字街口和來接她的老鄉擁抱親吻寒暄是在七年前。當時有種親切感,記起20年前也是拖著兩件大行李到了歐洲,不過在巴黎的時候沒有人接,也不知道IH,YMCA和YMWA這種神一般的存在。訂的三星級旅館的電梯同時裝不下兩個旅行箱(那個年代一個人只允許兩件一共20公斤經濟艙), 而其實如今很多歐洲人來這裡只有一個中型拉桿箱和一個大的旅行背包。記得大學時代在北京的歪果仁都是專家或者政府公派,住外交等級的公寓,還有許多特殊的待遇。回國後,漸漸有越來越多全世界各國人民移居來滬, 而這七八年來到中國的歐洲人口也從暴增又轉回到銳減。不過在街上看到一個拖拉桿箱,背個大旅行袋的歐洲青年滑著智能手機在街邊尋路也不會遭到圍觀了。國際化讓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變得很小,同樣的競爭也會更激烈。
No.2
21年前在希臘漂流,火車上,甲板上,屋頂上,各式各樣來自各國的青年們,背包遊走於世界,是西方青年的成人禮,很多人打工攢錢就是為了可以去看看世界。那時的排名方式是這樣的:Americans,Canadians,Aussies, Germans。。。北歐兩米高的大男孩在屋頂睡床板,英國孩子在飄著灰塵的火車上彈吉他唱歌掙錢,美國孩子在島上的青年旅舍打零工換床位。美國和英國的孩子願意去阿姆斯特丹呼麻,德國人願意去一切希臘羅馬文明對著石頭念書憑弔,義大利人騎摩托車帶著女友在海邊的山上兜風,荷蘭人就是樂呵呵地到處好奇地發現著。反而是偶爾遇到的南美孩子都是非常有錢的。記得當年五個同學在翡冷翠租公寓,唯一一個有移動電話的是委內瑞拉留學生。越非眾所周知的地方,越是藏龍臥虎。
No.3
現在的中國孩子出國,可以有出國留學貸款,不過不像國外的學生貸款不設還款期限。哪怕是希望出國的學生想要到北上廣深來上強化培訓班,家長至少也要租一個外籍人士標準的公寓,為了給子女一個舒適的環境去學習。大約八年前,一個曾經是我代理和同事的朋友在英國留學期間,到比利時去旅遊,在巴黎的我忽然接到她的國際長途,問我有沒有認識的律師。問她發生了什麼事,她跟我說她朋友的手提行李箱在大堂辦入住手續時丟了,一行三人很莫名其妙,四星級酒店的經理拒絕賠償。仔細詢問了一下,原來是在入住填表時,有人貼身在他們的身後三人卻不以為意。一個在全世界任何國家都是常識的“一米線隱私保證”,在中國這樣人多擁擠,到處插隊不按常理出牌的社會裡,幾乎不可能實現,即便是全國最“講文明”的大上海,人們依然會在地鐵裡一湧而入的搶座位,排個王家沙也會有阿姨手裡鑽者手機或者零錢桶你的腰。不是每個國家都有14億人口。
No.4
五年前在緬甸遇到一對英國小夫妻,存了幾年的錢,沒有在倫敦買房子和車子,決定到東南亞旅行半年的時候,把所有家當運到了倫敦郊外的丈母娘的倉庫裡。兩個人每天的食宿都是有嚴格的限制的儘管東南亞的消費對於普通的中國人來講也都是及其便宜的了,但他們為了防止路上遇到的一切問題,每天還是在計算著手裡的英鎊。問他們這樣說走就走回去怎麼辦?男孩說不怕,回去再找工作,因為有國際經驗的人會很受歡迎。女孩說跟老板說好了,回去隨時可以上班,因為本身就屬於廣告創意行業。第三天在旅店碰到男孩,說女孩身體出了狀況還是要回到仰光去就醫。這就是某種突發狀況需要的應急。每個人的經驗都會成為別人的指導。
No.5
在蒲甘遇到過一個澳大利亞英俊男孩,居然帶了兩輛非常fancy的自行車,裝備是超級的棒,一看就是那種土豪遊的架勢,聊天中知道一落地緬甸,其中的一輛日常騎行款已經出了問題,完全不能用,緬甸也沒有任何車行有配件來修理,只能寄放在機場等著運回去,而另一輛可以躺著騎的特別款,曾經有一天騎著借來的scooter看到他在成群的佛塔間和一個亞洲男孩一起半躺著騎了一會。美其名曰是給那個男孩體驗一下,其實就是沒有兩個人同時發力的話估計天黑他也騎不回去了。所有在我們熟悉的時空中是常識的事情,在他鄉都可能不是常識。